姓名: | 杨劲松 | 性别: | 男 |
职务: | 职称: | 研究员(自然科学) | |
通讯地址: |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 ||
邮政编码: | 210008 | 电子邮箱: | jsyang@issas.ac.cn |
杨劲松,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首席专家。分别于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作为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访问进修两年。1997年起为研究员,2000年起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盐渍土资源利用与盐渍化防控研究中心主任、土壤地力与保育研究部副部长。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曾担任国际土壤学联合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文核心期刊《干旱区研究》副主编、《土壤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和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退化及其环境效应,土壤盐渍化监测与水盐运移建模,土壤盐渍化防控和盐渍土资源利用。
杨劲松研究员长期从事盐碱地治理和盐碱地资源利用及土壤盐渍化防控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其示范应用方面工作。先后主持并完成过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项目课题、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理论发展规划研究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退化土壤修复、土壤水盐动态与区域次生盐渍化的预警、土壤盐分动态调控机制与盐渍与易盐区土壤盐碱障碍的综合防控、不同尺度土壤盐分动态的监测评估方法、作物对土壤盐分的响应与作物抗盐性调控、土壤退化机制与生态环境效应、盐渍土资源管理、沿海滩涂资源利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监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
近年来牵头主持的国家农业行业专项“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土壤盐渍化降低养分利用效率机理及其增效途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黄河三角洲盐渍农田土壤氮磷养分增效机理”等一系列重要项目,在我国盐碱地水盐调控理论、盐碱障碍消减和地力提升机制、盐碱农田养分增效机理与技术、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与集成应用模式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创建了“盐碱地快速脱盐与持续地力培育技术模式”和 “盐碱地水肥耦合控盐精量灌溉技术”并进行了规模化推广应用;率先提出盐碱地分类治理理念,促进了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构建了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模式与盐碱农田养分增效技术,提高了盐碱地利用效率。目前正在主持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黄河三角洲盐渍农田土壤氮磷养分增效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粉垄耕作与暗管排水调控土壤水盐运动的协同作用机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河套灌区耕地质量提升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河套平原土壤水盐耦合调控与农田盐碱障碍靶向消减技术”和“灌区土壤盐渍化与生态对节水的响应与过程模拟”等一系列重要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
招收土壤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土壤学招生专业方向为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土壤盐分与水分动态调控机制、土壤盐碱障碍的综合防控、作物对土壤盐分的响应与作物抗盐性调控、盐渍土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等。环境科学招生专业方向为土壤退化及其环境效应,包括土壤退化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监测与区域次生盐渍化的预警、土壤盐渍退化的防控机制等。环境工程招生专业方向为土壤退化防控与障碍土壤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