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人才计划
  •   博士后流动站
  • 专家人才库
    姓名: 孙波 性别:
    职务: 站长、重点实验室主任 职称: 研究员(自然科学)
    通讯地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邮政编码: 210008 电子邮箱: bsun@issas.ac.cn
    简 历:

    1. 教育经历

    1992/09-1995/0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博士

    1989/09-1992/0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硕士

    1985/09-1989/07: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农学学士

    2.工作简历(1992.8.-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

    2008/05-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站长,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和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其间2012/12-2013/02 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

    2004/05-2008/04: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主任(其间2004/10-2004/11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研究员,2009/04-2009/05法国奥尔良大学访问教授)

    1998/09-2004/04:副研究员,红壤生态实验站副站长,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副主任(其间1999/03-2000/02英国洛桑研究所洛桑国际访问学者)

    1992/08-1998/07.: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其间1995/09-1996/08法国科研与发展研究所博士后)

    3. 工作业绩

    2016年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养分利用的机制与调控"(2016-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形成规律的热能理论研究"(2016-2020)。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农田土壤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2009-2011)"、"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秸秆长期腐解过程中秸秆组成与微生物群落协同演变的影响"(2013-2016),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土壤微生物功能与调控"课题"土壤-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与氮磷生物有效性"(2014-201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课题"水热梯度带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的演变规律与区域系统稳定性保持的调控对策"(2005-2010),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我国农田土壤生物学肥力监测基因芯片技术"(2014)等项目(课题)。

    合作发表中文论文150篇,SCI收录论文70篇;合作主编专著5部,主编国家标准3项,合作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合作获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

    4. 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耕地保育与农田养分高效管理研究。系统研究了红壤肥力演变规律和机制,建立了南方丘陵区红壤退化治理原理和对策;研究了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机制,从政策、环境立法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土壤长期观测规范,建立了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1)针对南方1亿亩红壤退化治理问题,提出红壤大团聚体培肥理论,建立了基于有机培肥控酸促进红壤大团聚体养分库容和生物功能("固碳-促氮-供磷")协同提升的技术模式,应用于南方红壤肥沃耕层构建,发表一区期刊(Microbiome, The ISME Journa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论文10余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红壤丘陵区花生连作障碍阻控及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排名第8)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2004,排名第6)。(2)针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问题,负责组建农业部耕地保育学科群实验室(包括1个综合性实验室+6个区域性实验室+19个野外站),制定《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和相关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2011,排名第4)、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金属超标农田和稀土尾矿地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2017,排名第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典型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对策研究,2011,排名第9)。

    研究领域:

    土壤质量与健康演变与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和利用,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化学

    社会任职:

    中国植物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

    获奖及荣誉: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 2011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排名第4)

    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6)

    重金属超标农田和稀土尾矿地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7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

    红壤丘陵区花生连作障碍阻控及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8)

    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 2003年度江西省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对策研究. 2

    2011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9)

    稻麦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4)

    2018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代表论著:

    [1] Chen L, Jiang Y*, Liang C, Luo Y, Xu Q, Han C, Zhao Q, Sun B*.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with keystone taxa induced negative priming under biochar amendments. Microbiome, 2019, doi: 10.1186/s40168-019-0693-7

    [2] Chen Y, Bonkowski M, Shen Y, Griffiths BS, Jiang Y, Wang X, Sun B*. Root ethylene mediates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when chemically detecting cyanide produced by neighbouring plants. Microbiome, 2020.

    [3]Jiang Y, Liu M, Zhang J, Chen Y, Chen X, Chen L, Li H, Zhang X-X*, Sun B*,. Nematode grazing promotes bacterial community dynamics in soil at the aggregate level. The ISME Journal, 2017, 11(12): 2705-2717.

    [4] Liang Y, Jiang Y, Wang F, Wen C, Deng Y, Xue K, Qin Y, Yang Y, Wu L, Zhou J*, Sun B*. Long-term soil transplant simulating climate change with latitude significantly alters microbial temporal turnover. The ISME Journal, 2015, 9: 2561–2572.

    [5] Jiang Y, Liang Y, Li C, Wang F, Sui Y, Suvannang N, Zhou J, Sun B*. Crop rotations alter bacterial and fungal diversity in paddy soils across East Asi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sitry, 2016, 95: 250-261.) (SCI)

    [6] Wang X, Sun B*, Mao J, Sui Y, Cao X. 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aize and wheat straw during two-year de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46(13): 7159-7165.

    [7]2007.Sun B. Control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Red Soil Degred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of China, 2011(in Chinese).

    [8]Yang L Z, Sun B. Cycling, Balance and Management of Nutrients in Agro-ecosystems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of China, 2008(in Chinese).

    [9]He YQ, Sun B. Evolvement and Regulate and Control of Red Soil Quality. Beijing: Science Press of China, 2008(in Chinese).

    [10]Sun B, Shi JP, Yang LZ. Standard Protocol and Methods for Soil Long Term Observ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7(in Chinese).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耕地地力影响化肥养分利用的机制与调控"(2016/01-2020/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形成规律的热能理论研究"(2016/01-2020/12)

    [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土壤微生物功能与调控"课题"土壤-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机制与氮磷生物有效性"(2014/07-2019/06)

    [4]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项目"粮食主产区中低产土壤地力提升减施化肥的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示范"(2016/01-2017/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对秸秆长期腐解过程中秸秆组成与微生物群落协同演变的影响"(2013/01-2016/12)

    [6]农业农村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我国农田土壤生物学肥力监测基因芯片技术"(2014/01-2014/12)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2009/01-2011/12)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热条件和土壤类型对农田土壤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影响(2009/01-2011/12)

    [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课题"水热梯度带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的演变规律与区域系统稳定性保持的调控对策"(2005/07-2010/06)

    [1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阈值研究与防控技术集成示范"课题"水稻产地土壤重金属农产品安全阈值研究"(2009/01-2013/12)